6月27日上午,滨州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新闻发布会,介绍滨州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江涛介绍全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有关情况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将县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建立一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通过以县带乡、以乡带村、梯次帮扶,优化资源整合和下沉,让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构建分级诊疗秩序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的工作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康滨州建设为总抓手,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一县一策”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构建县乡村一体化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一、坚持党政领导,强化责任协同落实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将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市委改革事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推动落实。市政府召开乡村医疗高质量健康发展大会等多个会议,对县域医共体进行专题安排部署。联合财政、医保等9部门印发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各县(市、区)分批赴深圳、菏泽成武对标学习,建立监测评价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二是压实工作责任。7个县(市、区)均成立由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由县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和医共体成员单位参与的建设推进机制,各县(市、区)“一县一策”全面深化改革。沾化区获得省级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项目,无棣县率先实现医保总额预付,惠民县健康医疗集团统一招聘人才。
三是合理组建医共体。各县(市、区)卫健局牵头协调、日常推进,根据医疗机构的地理位置、覆盖人群、交通条件、技术水平等因素,由县级人民医院、有条件的中医院牵头,分别与若干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1+X”模式组建医共体,实行“六统一”管理。7个县(市、区)医共体总数由14个优化调整为11个,覆盖8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内部运行质效
一是提升县级水平。县域医共体全部通过国家紧密型评判标准,纳入“千县工程”的5家县医院全部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实现县域全覆盖,119家公立医院全部实现信用就医或就医“免押金”,累计减免9.2亿元、惠及150万人次。
二是健全帮扶机制。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个下沉,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到基层执诊带教,新选派业务院长4人,建成105处“名医基层工作室”,开展“千名医护进乡村”活动,遴选医护人员1000余人定点帮扶,巡回诊疗和义诊活动服务群众26.1万人次。
三是提高服务质量。整合建立各大管理中心,统一技术规范、人员培训和质控标准,实施基层专病诊治规范化培训,培训病种78个。710个村卫生室配备心电设备,逐步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
三、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县域医疗水平
一是促进资源服务共享。统筹建立县域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完善中心运行和结算机制,2024年开展远程医学影像诊断26.7万例。全面推开中心药房建设,承办全国基层药品管理现场会,在全国药政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基层药品管理被国家卫健委点赞为药政的“三明模式”。
二是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累计1052家村卫生室实现“五有三提升”,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65.1%、69.7%和69.7%,基本公卫绩效评价成绩连续3年居全省前列,在全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
三是创新医防融合服务。聚焦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以“三高六病”患者协同管理为核心,县乡村三级分层、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分别为13.4万、9.7万“三高”患者提供疾病风险评估和医防融合一体化照护,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四、深化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支持政策
一是落实政府投入保障。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支出,由县级财政根据发展建设规划足额安排。市、县财政及时足额落实基本公卫、基本药物制度补助和老年乡医生活补助,今年基本公卫资金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99元。
二是优化编制人事管理。推行“县管乡用”,县级医院招聘时为基层预留10%的定向岗位;推进“乡聘村用”,10名大学生乡医“编制在乡、工作在村”。实施基层空编补齐计划,推行基层卫生职称直评直聘,高级职称岗位占比达21%。
三是完善医保支持政策。在DIP框架内对实现“六统一”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积极推进医保基金总额付费。无棣县率先实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政策实行来连续3年医保基金结余。充分发挥医保杠杆调节作用,扩展DIP基层病组范围,推行同城同病同价,助推分级诊疗。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对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的系统重塑,是对卫生健康治理体系的创新,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只有进行式,没有完成式,既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更需要医保、编制、人社、财政等多部门之间协调和密切配合。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在提供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一体化、连续性、全周期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上上下统一、推广上因地制宜、步伐上坚定不移,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医改经验,逐步构建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努力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持续增强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现场答记者问
鲁中晨报记者:我们了解到,今年年底前我市各县市区将力争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请问围绕这个目标,市卫生健康委将采取哪些举措?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江涛回答记者提问
2025年是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重要一年。7个县(市、区)作为县域医共体建设国家试点,今年力争全部达到紧密型,全市基层诊疗量占比稳定在65%以上。围绕“紧密型、同质化、促分工、提效能、保健康”,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健全协同推进机制。建立部门协作会商机制,常态化开展会商研究。压实县级主体责任,加强医共体党组织建设,推动建立医共体党委,健全医共体党委领导下的总院长负责制。完善医共体建设推进机制,明确议事规则,理清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权责义务。
二是完善落实配套政策。医共体内全部建立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医保基金管理、运营管理、转诊会诊服务、中心药房,制定各管理中心职责权限,理清上下流程。推动落实医保总额“三个双打包”付费政策,研究总额预算确定、“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等内容,推动总额付费县总数达到2个。
三是扩大共享中心覆盖。加强医共体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在影像中心、心电中心运转基础上,探索完善长效利益机制,年底前医学影像中心覆盖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电诊断中心逐步向一体化村卫生室扩展,医共体内实现检查检验项目互认。
四是完善分级诊疗机制。针对县域内主要外流病种、重点慢性病,制定县域内防、筛、查、诊、治、康一体化服务路径,确保服务不断档、不重复。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两处方一提示”覆盖范围,逐步降低慢性病人群住院率和四类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五是推动中心药房发展。做好县乡村用药种类衔接,提升县域内药品采购配送、配备使用、储备管理和监测评估,健全完善基层机构和居民缺药登记制度,不断满足群众个性化用药需求,年底前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全覆盖,5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集中审方中心。
中国山东网记者:无棣县作为滨州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打造样板县,请问在推进医共体建设方面作了哪些实践探索?
无棣县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齐建安回答记者提问
无棣县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开展有基础、有条件,2024年被确定为全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样板县,我们以“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为目标,探索出一条具有无棣特色的医共体建设新路径。
一是组织架构“一盘棋”,管理运行“一体化”。率先以县政府名义印发《无棣县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创建“1126N”组织体系,制定医共体运行、人力资源管理等10项配套制度,实现医共体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二是资源下沉“一条链”,服务能力“同质化”。在人才联动链方面,持续开展“千名医师下基层”活动,我们设立19处“名医基层工作室”,选派3名“业务院长”、98名“名誉村医”、130名医护人员下沉基层。在药品保障链方面,建立中心药房,统一用药目录958种,实现处方前置审核县镇村三级全覆盖。在质控标准链方面,县医疗管理、病案质量、医学检验等14个质控中心对各医疗机构开展定期检查指导,基层检验质控覆盖率达100%,全面推进医共体管理服务同质化。
三是功能定位“一张图”,诊疗秩序“层级化”。县级强专科,近三年投入6.8亿元建成7个重点项目,创建市级重点专科13个,精品特色专科8个,中医院康复科被列为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培育项目。镇级显特色,运行县域医疗分中心,建成区域特色专科6个,首家镇级血液透析中心投入运营。村级保基本,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全县172家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改造完成。
四是医保支付“一杆秤”,资金使用“高效化”。实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超支分担”医保支付政策,县乡两级医保基金占比更趋合理,收支状况稳中向好。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降至235元、4629元,降幅达到13%。2025年1-5月,县域内就诊率达92.1%,县域医疗收入稳步增长。
五是信息支撑“一张网”,医疗服务“智能化”。累计投资3200万元打造医共体智慧医疗平台,建成远程影像、远程审方等“八大中心”,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县域内影像、心电、检验等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实现“上下联通、一网共治”。2024年以来,开展远程服务14500余人次,救治急性心梗患者28例,双向转诊1289人次。
六是慢病管理“一本账”,健康服务“精准化”。医共体牵头医院设立慢病管理中心,11家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慢病一体化门诊,122个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网格化管理,形成“医防融合、上下贯通”的三级慢病服务网络。目前系统管理慢病患者4.5万人,为1.6万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照护方案,规范管理率达72%。家医签约覆盖29.8万居民,签约率69.5%,同步实现基层医疗机构6类以上中医药服务全覆盖,构建起具有县域特色的“防-治-管”一体化慢病管理模式。
下一步,无棣县将在医共体管理体制、转诊机制、药品协同等关键环节持续创新,力争为全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贡献更多无棣力量。
新黄河记者:惠民县人民医院作为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是如何推进医共体建设“六统一”的?有哪些具体措施?
惠民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丁超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惠民县将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作为构建新型整合性服务体系的重要改革举措,全县整合3家二级医院、15家一级医院、237家卫生室组建惠民县健康医疗集团。惠民县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医院,以“六统一”管理为核心抓手,聚焦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着力构建责任、利益、服务、管理“四个共同体”,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统一行政管理,拧成“一股绳”。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实体化运作的健康医疗集团党委,以清河镇、皂户李两家卫生院先行先试,在法人资格不变情况下,统一法定代表人。制定管理章程和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实现重大决策、发展规划、绩效考核“一盘棋”,打破机构壁垒,实现步调一致。
二是统一业务管理,筑牢“质量线”。制定覆盖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路径和统一质控标准。成立县级质控中心21个,涵盖医、护、药、技等各个专业,定期开展质控活动,全面推进医共体内医疗质量管理。医共体总医院组建专家巡诊队伍,包括到卫生院开展消化内镜业务,成立名医工作室23个,通过驻点帮扶、远程指导、集中培训,推动成员单位诊疗行为、病历质量、合理用药同质化。
三是统一人员管理,激活“一池水”。统筹县域卫健人才资源,建立优质资源下沉和内部培训机制。牵头医院累计选派13名骨干下沉担任业务副院长或科室带头人;成员单位98名人员来院免费进修。健康医疗集团为医共体统一招聘人才,新招聘人员统一培训后统筹使用。建立急救站点5个,医疗集团各急救站点人员融合排班,医共体内人员深度融合,缩短了急救半径,提高了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
四是统一财务管理,算好“一本账”。设立财务管理中心,实行“统一预算、分户核算、集中监管”。建立完善医共体内部考核体系,综合工作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成本控制和分级诊疗执行的一体化绩效体系,每季度监测反馈核心指标,及时预警纠偏,引导患者回流县域、下沉基层。
五是统一药械管理,降本“惠民生”。建立医共体中心药房,实现药品耗材“目录、服务、采购、监测、储备”五统一,尤其是增加卫生院、卫生室药品配备,规范了基层用药审方,让群众就近就好医、用好药,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卫健委充分认可。
六是统一信息管理,织就“一张网”。建成覆盖全域的健康信息平台,建成远程影像、心电诊断中心、审方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远程会诊中心、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等,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2024年累计诊断心电图2.7万余人次,其中预警心电图805例。
全县卫生院门诊、住院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5.8%和61.2%,全县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72.2%,超过七成群众选择首诊在基层。下一步,惠民县人民医院将持续深化“六统一”管理,在政策协同、机制创新、数字赋能上再突破,努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格局。
大众网记者: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代表,请问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过程中,乡镇卫生院有哪些变化与提升?
惠民县魏集镇卫生院院长任立伟回答记者提问
魏集镇卫生院是惠民县健康医疗集团的成员单位,牵头医院积极推进人员、技术、服务和管理“四个下沉”,通过远程信息化联通支撑,推进县域医疗同质化管理,让群众在基层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连续的健康服务。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基层能力提升,群众就医更便捷。医共体牵头医院选派人员下沉帮扶、执诊带教、技术培训,带动基层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如,魏集镇卫生院在牵头医院帮扶下,成功开展膝关节微创手术、液体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肩关节松解等,涉及的病种基层多发、群众需求迫切,新技术的开展大幅提升了卫生院业务水平,也方便了群众就近看病就医。2024年魏集镇卫生院门诊和住院人次较上年分别增长11530人次和1019人次,同比分别增长了19.8%和86.5%。
二是资源下沉共享,急危救治更高效。急危重症救治通道更畅通,如,通过县乡村全覆盖布局“心电一张网”,魏集镇一位急性心梗患者,在村卫生室心电图及时预警,应急信息直达县医院,县医院导管室提前激活,从患者在村卫生室发病、到在县医院血管开通仅31分钟,患者成功获救,转诊时间平均缩短40分钟。
三是运行成本降低,医保基金更可持续。药品统一采购降低了药耗成本,检验结果互认减少了重复检查检验,县、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明确分级诊疗病种,执行上下转诊流程,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同时,也推动医保基金使用更加高效。如,通过基层胃肠镜巡回检查,部分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治疗在二级医院约花费2600元左右(个人承担650元左右),在卫生院个人仅需承担260元左右。2024年惠民县县域医共体内住院次均费用下降约13.7%。
下一步,我们将以发展的视野、积极的姿态投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水平,当好群众身边健康“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