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举办“春雨行动——推进医疗器械临川研究成果转化”项目对接会
医生在临床中萌生的“好点子”如何转化为创新产品?企业又如何精准对接到极具临床价值的“好项目”?广东以一场声势浩大的“春雨行动”,为医工融合搭建了一座高效对接的桥梁。
10月24日,广东省“春雨行动——推进医疗器械临床研究成果转化”项目对接会在广州黄埔成功举办,会上,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医疗器械临床研究成果转化沟通咨询与对接平台”,从413个临床创意中脱颖而出的20个顶尖创新项目进行现场展示推荐,其中不少为首创项目,充分展现了医疗大省广东澎湃的创新活力。
413个项目筛出118个首创产品
“春雨行动”是国家药监局推动医疗器械源头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通过系统收集临床创新创意、精准对接医疗器械研发需求,高效畅通医工转化链条,加速医疗器械临床研究成果落地进程。
“作为全国11个试点省份之一,省药品监管局积极推动落实‘春雨行动’,促进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医疗器械源头创新。”广东省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邱楠介绍,自今年7月“春雨行动”启动以来,短短一个月,省药监局就收集到来自100多家医疗机构、近300位临床医生申报的413个项目。
省药品监管部门对申报的项目组织开展两轮筛选,最终挑选出一大批高新尖项目,其中初步界定三类产品96个,界定为全球首个、国内首个、省内首个的产品共118个,基本满足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及广东省创新医疗器械审查原则的产品共71个。
在此次的项目对接会上,20个顶尖创新项目进行路演展示。记者现场看到,这些项目涉及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手术机器人、人工器官、医学美容、生物敷料、肿瘤早期诊断、运动康复等多个前沿领域,临床价值高、创新性强,充分展现广东省临床创新的深厚底蕴。
其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研发的SMART互动式AI认知早筛系统,通过5分钟游戏融合眼动、步态等数字生物标志物,即可在社区完成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准确率超90%,有效解决了传统筛查有创、昂贵、基层难及的痛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培强教授团队研发的动态脊柱侧弯矫正系统,创新采用“可动”钉棒设计,在实现脊柱稳固的同时保留生理活动功能,历时近三年攻克技术难关,有望显著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临床医生往往专注于诊治,在转化方面非常需要专业指导。”珠江医院科研团队负责人表示,“‘春雨行动’提供了全链条帮助,在流程把握、产品定性等关键环节作用很大。”
据悉,在这近三个月的申报和评估过程中,省药品监管局与临床机构积极沟通,主动前移服务端口,为临床医生提供全链条、精准化指导,目前已经完成部分二类项目的注册审批,以全流程研审联动推动产品上市进程,让创新成果更快惠及患者。
审评平均提速50%,“一对一”VIP平台促落地转化
为推动“春雨行动”项目加快落地转化,省药品监管部门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联合相关部门定向组织对接活动,促进创新成果与产业资源高效匹配、落地广东。二是深化协同创新,加强与国家药监局大湾区分中心等单位的沟通对接,推动审评审批关口前移,为创新产品开辟绿色通道。三是优化服务保障,依托专属服务平台提供“一对一”沟通咨询服务,从项目孵化到产品上市,全程跟踪、精准指导,切实解决企业在转化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助力项目加速成长。
在此次对接会上,上述专属服务平台——“医疗器械临床研究成果转化沟通咨询与对接平台”也正式对外发布。广东省药监局审评认证中心主任曾祥卫介绍,平台旨在打造“看得见、连得上、跟得紧”的VIP服务模式。已报送项目的临床医生可直接发起咨询获取预评议意见,企业可对接临床项目,实现关键信息交互。
目前,省药品监管局已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对创新器械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研审联动。其中,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评平均提速50%,穿戴类器械、数字疗法、智能中医诊疗设备等新业态研发态势蓬勃。
政策与服务协同,打造创新“强磁场”
此次对接会的举办地广州黄埔区,正是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集聚区之一。会上,黄埔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强化政策优势,整合产业资源,与省药品监管局共推“春雨行动”。
一位参会企业代表表示,“本次对接会展示的临床创新项目极具启发性,黄埔区与省药品监管局在政策、平台、服务上的协同优势,让我们对项目落地充满信心。”
“广东省作为医疗器械产业大省,在‘春雨行动’中展现了‘先行一步’的担当,走在全国前列。”新型生物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广东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表示,在落实“春雨行动”上,广东执行力强,快速构建起了省级临床转化协作机制;硬实力雄厚,广东拥有174家备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年新增超500个临床试验项目,规模居全国首位,为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临床基础。
她特别指出,本次项目对接暨平台发布会是将政策优势转化为服务实效的体现,通过让临床项目与企业精准对接、审评指导与研发同频共振,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广东样本”。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广东全省药械化生产企业总量8983家,注册备案产品达176万余个,均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已累计获国家药监局批准I类创新药25个、创新医疗器械48个,涌现出依沃西单抗注射液、奥雷巴替尼片、导航定位微波消融系统、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等一批创新突破产品。开展“春雨行动”不仅是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支持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落实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要求的关键步骤,对提升广东乃至全国在新型生物材料及创新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春雨润土’之后,更需要‘精耕细作’。”王迎军建议,持续推动广东医疗器械成果转化,要锚定临床价值导向,必须将“有价值的临床需求”转化为产品方案,避免“创新空转”。同时,破解全链条协同难题,在政策护航下,提供搭建桥梁平台,解决当前存在的“技术验证支撑缺乏”、“工程化能力普遍不足”、“投融资渠道不精准、不通畅”等卡脖子问题。
“只有政府、临床、科研、产业、金融等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能有效提升成果转化率,实现‘从临床来,到临床去’的闭环。”王迎军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