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起,福州全市所有医保定点药店在药品销售环节须扫描“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有效杜绝串换、药品倒卖等行为,更好守护群众用药安全。
医保药品“依码结算”
走进福州市鼓楼区一家药店,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的药盒上已印有药品追溯码,其一般由20位的数字、字母或符号组成,下方或标有“药品追溯码”“请用支付宝扫码查询”等字样,或留有查询电话等。
当天,一对父女前来购买药品,当得知所购药盒上印有药品追溯码,可查询药品生产、流通到使用的信息时,表示该举措十分必要,“这样就能有效防止买到假药或者回流药,我们也能更放心使用了!”
“一盒药品的追溯码,只应该有一次被扫码销售的记录。如果出现多次扫码销售记录,那么这盒药很可能是假药、回流药,或者存在被串换销售的情况。”该药店工作人员介绍,药品追溯码就像药品的‘电子身份证’,每个码都是独一无二的,新规执行后,售药时收银员必须扫药品追溯码,否则无法进行医保结算。“当然,不可避免有一些消费者会疑惑,为什么结算时间变长,我们会积极介绍该政策,他们也都能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药盒上会有长的药品追溯码和短的商品码两种。商品码则主要用于商品的基本信息管理,帮助识别商品的基本属性,但不涉及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详细信息。
药品信息“快捷查询”
广大消费者可通过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医保服务模块的“药品追溯信息查询”功能,或者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扫描药盒上的追溯码,获取详细的药品销售信息。
若显示“查询到有2次及以上的销售信息”,可说明该药品此前已被出售过,极有可能为回流药、串换药或假药,可向相关部门举报,并向药品售出机构进行索赔;若显示“未查询到产品销售信息”,建议等两天再次扫码,如还未出现,说明售出机构未扫描该盒药品上的追溯码,可向售出机构或医保部门反映。
药物服用完毕后,建议将空药盒上的追溯码撕毁,不让有心的犯罪分子继续盗用空药盒和追溯码。同时,不要将自己的药盒或药品出售给“药贩子”。一方面,药品经非法转卖后可能会对他人造成危害;另一方面,如药品在被非法转卖时被发现,将会对自己的医保待遇带来不利影响,严重的还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信息支撑“保驾护航”
根据国家、省级医保部门部署,福州市医保部门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构建起“采集—上传—核验—分析”全流程数字化体系,织密了监管“数据网”。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定点医药机构实现药品追溯码采集全覆盖,累计采集条目数约2.21亿条,定点机构药品追溯码采集总量、销售环节采集率均位列全省前列。
针对定点医药机构存在把未拆零销售药品打上拆零标识、药品追溯码码值传输不规范、有码药品进行无码申报等采集不规范问题,通过系统质控与现场核查等手段,及时发现并督促机构整改,严格要求定点医药机构按规范传输药品追溯码信息,避免错传、漏传现象发生。
“大数据时代,药品回流、串换等违法违规行为‘无所遁形’。”市医保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州市将不断推进医保药品追溯码信息采集及应用工作,持续为医保基金安全和群众用药安全保驾护航,共同守护好“看病钱”“救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