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聚焦全省三明医改创新攻坚示范市改革任务,以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为重点,构建“制度创新、体系重塑、机制再造、服务提质、数字赋能”五位一体改革体系,在医疗体系重构、三医联动、医防融合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
(一)加强整体联动,健全协同治理机制。强化统筹推动。市委、市政府将医改纳入全市改革总体布局,实行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负责制,建立“双组长领衔+多部门推进”高效保障体系。2025年以来,市长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副市长深入一线协调落实,市委改革办将医改重点纳入年度改革要点,确保系统推进。深化部门协同。由一名市领导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建立“三医”改革会商会审和重点事项集中攻关机制,实行日常两月一商、重点即时会商、难点周监测月调度。围绕“两病”医保支付、医保打包付费、结余留用、薪酬改革、设备集采等打出联合攻坚“组合拳”。卫健、医保部门联席举办月度分析会、季度推进会、年度总结会,形成联动合力。2025年,将三明经验与省要求融合细化形成“七项任务”,联合9部门出台《安阳市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工作方案》,在薪酬制度、医疗集团干部任免、医防融合、信息化等方面大胆创新,形成安阳特色路径。严格督导落实。医改重点任务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导,市委改革办牵头建立“问题—责任—进度”清单闭环管理,实施动态跟踪督办。纪检、卫健、医保建立“行纪衔接”机制,对医疗机构违法违规行为联合惩戒,强化全链条监管。率先出台薪酬分配指导、总额核定、编制使用效益等文件,激发改革活力。
(二)重构服务体系,构建整合型医疗新格局。创新医疗集团建设。将主城区划分为两个网格,组建2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实行法定代表人一体化管理;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下沉”,遴选950余名专家下沉基层坐诊查房、手术示范、培训讲座,通过订单式“输血”、多形式“造血”、定制化培训,培育基层特色专科30余个。2024年,市直医疗机构可支配收入增长21.9%,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总额增10.7%,居民次均住院费用降4.2%,完成远程诊疗23.28万例,上下转诊4.45万人次,实现“群众减负担、医院得发展、医保增效益、政府得民心”。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紧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按照“强专科、调结构、提效能”思路,新建3个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国家级中医优质专科、6个省级重点专科,打造30个市级重点专科、26个亚专科,49个专科专病诊疗能力进入全省20强。压缩低效床位,市级三级医院减床433张,推动优质资源辐射下沉,实现CMI值提升0.32、平均住院日缩短1.8天、基层诊疗量增长23.6%。实施“名院名医伴飞计划”。与21家国家级医院签约,引入专家定期来安坐诊、带教、演示,提升疑难重症本地救治能力,让群众就近享受国家级医疗服务。实施以来,外转患者住院总费用下降4599万元。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成全省首个全域互认平台,统一质控标准,实现检查图像、检验数据、诊断结论互通共享。全市35家医疗机构286个项目一键调阅互认,市区三级医院互认率80%,全市互认率62.44%,累计节省患者费用1134万元,次均检查费用降12.7%。
(三)深化医防协同,构建全周期健康体系。创新医防融合模式。率先出台医防融合实施方案,明确7方面21条措施,1654名专兼职疾控监督员入驻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将疾控履职纳入医院等级评审,落实传染病医防融合会商研判制度。开展交叉培训,培养“公卫精、医疗通”复合人才,组建65人“双师”科普讲师团,打造“专家说预防”等精品科普品牌。拓展慢病管理路径。全市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健康干预,免费提供9种药品,全程跟踪管理,惠及超20万人。市县级专家融入1583个家医团队,参与慢病宣教、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建立“筛—防—治—管”闭环体系。2024年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分别提升4.54和2.93个百分点。推进健康筛查行动。2024年起对主城区45—74岁居民开展5种常见恶性肿瘤免费筛查;2025年将中小学生“明眸皓齿强脊”筛查和肺癌、上消化道癌筛查纳入民生实事,构建“政府主导、医防协同、全民参与”机制。
(四)攻坚关键改革,畅通三医协同路径。深化医保支付改革。建立“基础病组+特例管理”复合支付体系,117个基础病组实现“同城同病同价”,重点学科提高10%权重系数,高值耗材单独测算。扩大中医药服务支付范围,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中医药报销比例达95%。对医疗集团实行医保基金区域总额预算管理,建立结余留用、风险共担机制,医保基金累计结余28亿元。规范药品集采使用。扩大药品集采品种覆盖,健全“三有三不”制度(有集采产品不用非集采、有中选产品不用非中选、有低价不用高价),纳入医保协议管理。实施集采结余留用,集采红利全部返还医疗机构,为DRG控费腾出空间。创新设备采购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纪委督导”,创新医疗设备“打包集采”。2024年首批集采节约资金7500万元,降幅超50%;2025年开展大宗消耗品集采,消毒类耗材价格降幅82.21%。突破薪酬制度改革。试行医疗集团主要负责人年薪制,以基层就诊率、医保资金使用、外转率等9方面为核心评价指标。2025年固定薪酬占比达60%,三年内至70%,医、护、管薪酬占比优化为5∶4∶1。提升编制使用效益。按“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动态调整”思路,市直重点招聘高层次人才与技术骨干,县区稳住现有骨干。选取林州市、内黄县及3家市级医疗集团试点,2025年10月底全市推广,力争2025年空编减少50%,2026年底减90%,2027年底基本完成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