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发作特点:通常无症状。
2.心电图表现:静息心电图通常正常。
3.心肌损伤标记物/辅助检查: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
4.负荷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显像静脉推注或滴注药物行负荷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显像。无心室壁节段活动异常(超声心动图)或无心肌放射性核素摄取减低。
5. CT造影和磁共振显像,尤其应用64排或以上CT时,能较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近段的解剖,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筛选工具,但对狭窄病变及程度的判断仍有一定的限度。磁共振显像在冠状动脉病变检出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6.冠状动脉造影和腔内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及严重程度,也有利于治疗决策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冠脉腔内影像学检查包括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可以精确测定冠状动脉内径,管壁结构,斑块性质,但不作首选的检查方法。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ICD-10:I25.1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3-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肌酶、电解质;
(4)心电图;
(5)冠状动脉CT造影;
(6)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7) 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冠状动脉造影
(2)心脏负荷试验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2013年ACC/AHA与2016年ESC相关指南
(1)抗血小板药物无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均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最佳剂量范围为75-150mg/d,如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或不能耐受,可改用氯吡格雷替代;
(2)调脂药物: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
(3)其他药物:伴随疾病的治疗药物等。
(4)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
为入院第2天(如需要进行手术)。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手术方式:冠状动脉造影。
3.术中用药:抗血栓药(肝素化)、血管活性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5.介入术后即刻需检查项目:生命体征检查、心电监测、心电图、穿刺部位的检查。
(九)术后恢复。恢复1~2天。
1.介入术后第1天需检查项目:心电图。必要时根据病情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心肌损伤标志物、粪便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血气分析等。
2.继续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渗血情况。
(十)出院标准。
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医师认可的变异原因分析。
2.其他患者方面的原因等。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ICD-10:I25.10)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 3-4 天